新宁:崀山丹霞的三个打开方式

   2023-03-29    |    阅读   42

爱上邵阳客户端3月29日讯(通讯员:秋盈)

“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用这样虔诚的笔触描述地表形态,或许是中国人特有的浪漫。

从一开始引入地球科学,丹霞地貌就充满了东方美感。它既见证了地球山退水来、沧海桑田,同样也目击了人类生生不息的探索。崀山作为丹霞地貌的佼佼者,无论是“舜帝以山之良者赐名”的传说,还是13年前轰动一时的地质申遗,再到成为“国家公园”的组成部分。无不体现了人在面对几亿万年事物时的“积极进取”,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湖南省旅游一翼,崀山美得别具“知性”。它是科研价值、生态价值与旅游价值完美结合的代表。它保存了世界上最完整丰富的多期丹霞地貌发育遗迹,以壮年期圆顶密集式丹霞峰丛峰林为最大特色——这也是丹霞景观中最具观赏性的部分。它处于三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孤岛效应和复杂的生境让它生物多样,且生长有众多珍稀种属及特有种。它尚在变化中,还有许多价值和未来值得探索。

科学崀山:丹霞自东方“升起”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941年前,当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以眼前“赤壁”作赋抒怀时,应该不曾想到,他在无意中道出了“地貌”的真相。——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共同结果,无时不在变。只是这种变化的显现一般需要亿年,甚至更久罢了。东坡所咏的“赤壁”,或者称:丹霞地貌,也是如此。不过,这种文学性的概述并不能解释丹霞的前世今生。丹霞地貌真正被引入地球科学,已经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事情了。1928年,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冯景兰将这种地形命名为:“丹霞层”。这种地形的重要特色,他形容为:“峰崖崔嵬,江流奔腾,赤壁四立,绿树上复。”10年后,著名地质学家、地洼学说的创始人陈国达也发表了一篇地质论著并提出“丹霞地形”的概念,一时轰动学界,开启丹霞研究的里程碑。此时,二十六岁的陈国达还并不知道湘西南与广西交界处,崀山的存在。

广义的大崀山位于五岭之一越城岭山脉的西北侧,在它尚且默默无闻之时,只有诗人艾青常带学生来此写生,他眼中的崀山是文学的,他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赛桂林”。不过,美景如美人,距离崀山名扬四海的日子已经不远。此后几十年里,丹霞地貌成为地质学家的重要研究对象,进入了大地构造理论的视野。经过几代学者的发轫精研,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地质学界终于确认了丹霞地貌的最终定义:它是指一种发育在陆相红层上,以陡崖坡(或者赤壁丹崖)为特征的地表形态。

理解这个定义,在于“陆相红层”和“陡崖坡”两个关键词。以崀山为例。约9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这里古地理环境为东、南、西面高山环绕。中间是低洼且向南倾斜的山间断陷盆地——资新盆地。在盆地边缘,形成了快速堆积的,以红色砂岩和砾岩为主的山前冲洪积扇沉积。这种因陆地河湖而形成的红色沉积便是陆相红层,红色或许是因干旱而成,但也待论证。后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等新构造运动开始,原本地势低洼的红层盆地间歇性抬升,高出侵蚀的基准面。这里又处在湿热多雨的亚热带,充沛的地表流水像切蛋糕一样强烈沿着断层和垂直节理(岩石中有规律的、纵横交错的裂隙)侵蚀,形成深狭的切沟或者巷谷,坡面开始发育,并逐渐形成“赤壁丹崖”。流水沿着红层下切到一定深度,便开始侧向侵蚀,谷壁沿垂直节理逐步崩塌使得峡谷加宽,形成群峰之间基座相连,基座大于三分之一山高的峰丛。随后,侧向侵蚀继续加深,峰丛又逐渐变为群峰基座分离,基座小于三分之一山高的峰林。时间推移,侵蚀加深,丹霞地貌走过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的演化阶段,当峰丛峰林在漫长的时日中脱胎而出,即说明丹霞已经进入壮年晚期。除了流水之力外,崀山诸峰还受到了重力崩塌、风化、水溶蚀等外营力的影响。山体崩塌,便形成四周皆为崩塌崖壁的石柱,如辣椒峰、蜡烛峰等;长期风化使崩积巨石及柱、墙、寨、峰棱角消失,明显圆化,崀山由此出现圆圆的头;流水溶蚀了碎屑岩中的碳酸钙,也让崀山出现钟乳石、石笋、地下河等丹霞喀斯特复合景观。

我国不同气候区域共分布丹霞地貌1000多处。而崀山丹霞规模之大,类型之丰富,景观之秀美,非常罕见。它以密集分布的壮年期丹霞为特色,也保存有青、老两个时期的地貌。微观上,不仅包含了方山、单面山、石寨、石梁、石崖、石墙、石柱等正地貌形态,还发育了线谷、巷谷、峡谷、凹槽、凹穴、天生桥等以“穿洞”为特征的负地貌。丹霞地貌的26种类型崀山都有。1992年,当年逾八十的陈国达被邀请来到崀山考察时,正值壮年的崀山丹霞这才遇见他已入耄耋之年的人类“发掘”者。眼前一片怪石嶙峋,让陈国达十分惊叹,但他并没有为这份迟到的相遇唏嘘,而是激昂地写下了一篇《崀山揽胜》。他称:“半生长誉丹霞美,方识崀山比丹霞,胜地有缘何恨晚,并赞南北双奇花”,并亲自提写“国之瑰宝,丹霞之魂”。

旅游崀山:壮年丹霞 花开最艳

陈国达所称“双奇花”,即指崀山丹霞与广东仁化的丹霞山。2010年8月第 3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由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等6省代表性丹霞地貌区组成的“中国丹霞” 系列提名地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前所未有的大系列项目申报,同时也首次实现了地貌类型的申遗,让世界认同了在中国发展起来地貌类型。过去十几年,当年的知情人仍然乐道“北花”崀山丹霞如何用实力解决中国丹霞问道于盲的难题。贺君是崀山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下简称崀管局)办公室副主任,至今仍记得各路专家来崀山“破题”的情形。新西兰地质学教授保罗威廉姆斯是2009年来的。贺君记得,当时他们到了遇仙桥附近时,70多岁保罗教授突然请求停车,要查看一处“丹霞重力崩塌景观”。这是一片被崩塌巨石拦路的小溪。崩塌石长高均有十几米。“他坚持要脱鞋,爬进溪谷看碎石。”贺君回忆,这位地质学教授边看边惊奇,看了一两个小时。此后,越来越多的专家为崀山立言。IUCN资深专家、加拿大籍教授詹姆斯·桑赛尔说:“我仿佛找回了十五年前在武陵源考察时的感觉!”(2009年1月9日詹姆斯·桑赛尔考察崀山站在八角寨顶的感叹)“我的同事们,这是一个短暂但是很有收获的访问,尤其是在冬天这样一个季节,虽然不是一个最好的季节来到崀山,但是非常有收获,希望崀山好运,在保护崀山和有效管理方面做好工作。”(2009.1.10詹姆斯·桑赛尔在考察崀山时的题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联盟专家的考察报告称,湖南崀山地质价值在中国丹霞中名列第一,完全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

崀管局办公室工作人员郑芳园,曾做过10多年中英文讲解员。她记得,当时的崀山是以壮年期丹霞的特色位列6省代表性丹霞地貌之一。一位专家跟她说,壮年期丹霞地貌,其实是整个丹霞地貌观赏价值、科研价值最高的一个时期。青年期丹霞侵蚀量在5%~30%左右,一般呈现出方山或峡谷,多有瀑布跌水,如贵州赤水。壮年期侵蚀量达到30%~70%,主河谷基本成宽谷,并发育峰丛—峰林,如崀山八角寨。当整体景观以宽谷、孤峰、孤丘为主时,则证明侵蚀量已经在70%~95%左右,比如崀山扶夷江两岸,江西龙虎山等,丹霞已步入老年。“青年期丹霞地貌就像一个害羞的姑娘,它的美还藏在绿色的植被下,没有展露出来。老年期丹霞垂垂老矣,景观不多。而崀山丹霞则刚好是最婀娜多姿的时候。”郑芳园说。这些侵蚀程度各异的地貌,又被称为象形景观。比如辣椒峰是国内最大的石辣椒,骆驼峰是国内外最大的石骆驼,还有蜡烛峰、令箭石、鲸鱼闹海、十八罗汉等。它们或拟人、拟物或拟禽拟兽,惟妙惟肖,数量之大、形态之多、象形度之高,在国内外独树一帜。面积十平方千米的八角寨是全世界最壮观的象形景观。站在800米峰顶远望,天晴时,山峦聚合,群峰如红鬃烈马,奔腾呼啸。大雾时,圆顶石峰时而被云雾弥漫,时而又露出脊背,称“鲸鱼闹海”。

扶夷江边的将军石是世界上最大、最逼真的自然石墙。1986年10月,新宁县委副书记李有春赴北京看望抗战期间在新宁执教过的著名诗人艾青,曾将一张在扶夷江上远眺将军石的照片带到了北京。艾青先生拿着照片感慨,他的儿子随口问:“这将军石是人造的吧?”艾青立马正色道:“不是!这是纯天然的石墙。”正因为此,尽管崀山是搞科研“出身”,却一直很受游客喜爱。“十多年来,崀山一直是湖南著名景区。”崀山恒源国际旅游公司负责人倪明明说,游览崀山,游客或选择徒步登山,或于扶夷江上漂流、八角寨登揽。更可漫步长度238.8米,宽刚可过一人的天一巷,仰看一线奇观等等。(天一巷来源于陈国达院士将其命名为“天下第一巷”)。“旺季时还有热气球动力伞高空游。”倪明明补充道:“疫情后,新宁县又承办了首届邵阳旅游发展大会,春节期间我们共接待省内外游客18.92万人次。”与别处风光不同,崀山旅行自带“科普”。郑芳园常用“戴着绿色的草帽,纹刺青,穿绿裙”来俗说崀山丹霞“顶平、身陡,麓缓”的学术语言。“刺青”其实就是丹崖赤壁上的侵蚀雨痕和苔藓。

在北大门管理服务中心,崀山还建设有总面积3000平方米的崀山地质博物馆,作为国家级地质遗迹展示基地。各景点建了780多个地质科普宣传牌,游客可一边欣赏奇景,一边学习地球科学知识。郑芳园也常常告诉游客,保护丹霞地貌,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因为丹霞地貌就像一个活标本。“它的形成和发育印证了地球是怎样的水退山来,沧海桑田”。

生态崀山:绿树上负 绝壁生灵

时移事往,崀山丹霞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已有多年。2021年,崀山划入南山国家公园,自此迎来了新的生命周期,生态的重要性再一次得到重述。丹霞地貌不仅极具地质学价值,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影响森林植被发育的特异地形。它拥有特殊的生态孤岛现象,因此生物遗传多样性无法被其他生境替代,而崀山丹霞又是这种特异性的集大成者。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崀山丹霞提名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很高的自然遗产保护价值,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421种和大型真菌150种,其中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有88种;列入IUCN的71种;列入CITES的41种;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6种,其中Ⅰ级3种。植被覆盖率85%,林木绿化率75.9%;有10个植被型,71个植物群系。有哺乳动物26种、鸟类94种、爬行类35种、两栖类19种、鱼类36种和昆虫816种,其中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70种,列入IUCN的40种,列入CITES的27种,有中国国家重点保护18种。“目前,崀山的综合森林覆盖率从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时的75.9%,到现在已经达83%左右。”崀管局保护科科长陈斌说。这些年,为保护崀山的生态环境,出台了《湖南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并按照《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湖南省级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共同实施监管。十多年间,投入超过1800万元加强森林资源保护,2010年起,每年从门票收入中切块100万元用于景区未征用林地的补偿。

“我们的核心保护区严禁砍伐,像去年大旱死了的树,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批,而不是谁想采就能采。民居建房、民用设施建设,也必须要审批符合我们的总规和详规。”陈斌说,崀管局联合执法大队和保护科会365天巡视景区的非法采砂、电鱼、麻鱼、非法采伐等现象。“绝壁生灵”是崀山丹霞生态的又一特色。在崀山丹霞的陡峭崖壁上,生长着以兰和苦苣苔科植物为主的种类,比如大家熟知的珍惜物种:“铁皮石斛”。多年来,景区严格禁止采摘崀山野生铁皮石斛。不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了造福当地,景区多次邀请植物学家罗仲春教授来此调研。在对它的生长习性、环境、生物特性、培育有了基本掌握后,出版相关培育技术书籍。如今,新宁县的铁皮石斛种植产业蔚为大观。“少说也有几千亩。”陈斌说。

不仅如此,继王文采院士后,罗仲春还发现了几个崀山丹霞地貌的特有种。特有种即只在此地生长的植物种类。20 多年前,王文采院士发现命名的是新宁毛莨和崀山唇柱苣苔,罗仲春又发现了罗氏楼梯草,大黄花虾脊兰。这些特有种对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生物多样学和系统发育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大黄花虾脊兰每年4月下旬至5月开花,姿态美丽,获得过国际兰花比赛金奖,我国目前仅发现南山国家公园内的崀山和舜皇山片区有少量分布。“自从发现后,局里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大黄花虾脊兰等极小种群的保护研究。”陈斌说。在华南植物研究所成功培育出大黄花虾脊兰幼苗后,崀管局分别将它们放在八角寨、紫霞峒、骆驼峰等处,让其在不同的生长环境组培。“2022年大旱,有些活了,有些没有培育成功,确实这些特有种是非常‘娇弱’,它只在那一小片地方才活。”陈斌补充,这也体现了这些特有种的珍贵,保护培育尚且不及,更不用说“破坏”。

近年来,不少研究发现,我国红层区许多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生态退化。甚至一些丹霞地区出现石漠化的问题。这也反衬出生态崀山的可贵,提示我们崀山生态的重要性。毕竟,崀山这个名字,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舜帝南巡至崀山,见山水秀美,于是折枝在地,写了一个“良”字,再在良的左边书上“山”,即山之良者——崀山如其名,应该是山清水秀,生态美丽的一方天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邵阳传媒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精彩发现